卫星频谱是比轨道更紧张的资源。目前能够单独使⽤、实现全球覆盖的L、S、C频段资源⼏乎殆尽。集中使⽤的Ku、Ka频段同样是GEO(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宽带卫星的主⽤频段,Ku频段已近饱和,Ka频段也已被大量使用。因为星座之间还要留出⼀ 定频率间隔防⽌相互⼲扰,协调难度⼤。许多国家正在对频率更高的Q频段和V频段进行开发,预计将成为下一代通信卫星的主要发展方向。
新卫星系统频谱使用权“先到先得”
在美、俄等航天强国的推动下,国际规则中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的主要分配形式为“先申报就可优先使用”的抢占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各国依据国际规则向国际电联申报所需要的卫星频率轨道资源,先申报的国家具有优先使用权;然后,按照申报顺序确立的优先地位次序,相关国家之间要遵照国际规则开展国际频率干扰谈判,后申报国家应采取措施,保障不对先申报国家的卫星产生有害干扰。
但业内认为,这种 “先到先得”的规则是另一种形式的经济帝国主义。
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向国际电联申报并依照国际程序获取了大量的频率轨道资源,这也导致目前很多好用的频段和轨道位置都已被这些大国占用,再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已经很难。比如美国GPS系统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已占用了80%的“黄金导航频段”,迫使其他国家只能抢占为数不多的剩余频段。
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美国、英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也在大规模部署。美国军方多项目并行推进“星链”计划星座开发应用、英国政府收购卫星运营商 One Web、加拿大政府斥巨资扶持本国的电信卫星低轨公司(Telesat LEO)、俄罗斯利用俄罗斯国家集团(R o s c o s m o s)统筹加快卫星星座建设。
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轨道频率资源的重要战略地位,并加大力度争相抢占。
美国“星链”计划
卫星频率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2016年推出国家科技创新2030 –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项目,这是构建自主可控网络空间,助推航天强国与网络强国战略实现的重要路径 。
2020年中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
2021年4月底,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公司揭牌成立,代表国家统筹卫星互联网的建设。
这一系列规划实施的关键都在于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的获取。
目前中国仅有 3 颗在轨运行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卫星互联网建设已经较为滞后。而且因为探索起步较晚,中国在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获取方面也已丧失先机。优质的C和Ku频段已被美、俄占领,想通过非商业合作的渠道拓展任何一个C和Ku频段的GEO轨位是机会几乎没有可能的。很多频谱资源都聚集在了卫星垄断巨头手上,境外星座将占据大多数Ku和Ka频段频谱。
在此背景下,BLK中卫汇通依托海外优势抢占的卫星频轨资源更显弥足珍贵。
BLK中卫汇通拥有多个西经高轨对地静止轨道轨位,可以完美覆盖非洲、中东、 南美洲、欧洲及北美东部等地,与我国“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完美契合。
除了轨位资源,BLK中卫汇通还拥有稀缺的Ka频段资源。Ka频段由于更能适应高清视频等应用的传输要求,传输速度更快,对物联网、无人驾驶等有着可观的应用前景等优势,正成为高低轨卫星通信的主流频段,未来商用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按照6G的发展愿景,将建构地面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及深海远洋网络融合的实现空天海地一体化的全球连接。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副总经理、专家委主任,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山枝表示,未来6G融合是指一种通信技术标准体制包容卫星移动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并且用户终端采用全网统一标识和接入,不再区分卫星与地面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卫星通信是6G的关键,而轨道和频谱资源又是卫星通信的命门,因此,得频轨资源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