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BLK中卫汇通助力构建海洋物联网“天网”体系

目前,我国对海洋的重视越来越强。

海洋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争夺的战略要地。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蕴藏着丰富资源,拥有无穷潜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都对“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作出了重要部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逐渐渗透到海洋经济的各个领域,例如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为海洋经济带来颠覆性变革。 

为最大化挖掘海洋经济潜力,最广泛打通海洋信息链路,最有效提供海洋保障,海洋物联网应运而生。

海洋物联网包括天网、海网和芯片网。天网是以低轨卫星为主体的高中低轨卫星海洋应用联合增强网;海网包括海洋认知层、产业层、消费层和协调保护层及其贯通协调;芯片网是通过芯片级技术控制将海洋物联网的各子网、各层级协调贯通起来,形成系列化接口与标准。

其中天网是海洋物联网建设的基础,关键是低轨卫星互联网。海网是海洋物联网建设的主要内容,芯片网是整个海洋物联网建设的关键,决定了海洋物联网的技术层级、性能效率和成本控制。

在构建海洋物联网的战略规划中,BLK中卫汇通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可以与航天“国家队”共同担负起构建“天网”的重任。BLK中卫汇通是国际高低轨联合卫星网络运营商,拥有多个稀缺西经高轨轨位和频谱资源,在竞争激烈的太空资源争夺战中占有一席之地。

实际上,目前在海洋领域不乏各种卫星应用场景,比如北斗、GPS、INMASAT、IRIDIUM、ARGO、天通、高通量、极轨 DCS 等多方面海洋应用,但BLK中卫汇通助力构建的海洋物联网的“天网”则不同。BLK中卫汇通将以自有的高轨轨位资源为核心,通过发射多颗地球同步轨道高通量卫星,打造高低协同、天地互联、全球覆盖的卫星星座网络,通过与我国自主构建的低轨星座相融合,联合打造以低轨卫星为主体的高中低轨卫星海洋应用联合增强网,并逐步用我国自主可控卫星替代国外星座,从而打造海洋物联网天网系统。

海洋物联网是未来实现海洋透彻感知、占领海洋制高点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应用场景广泛,且市场空间巨大。而以卫星互联网为核心的“天网”是海洋物联网的基础,是构建海洋“网”的关键。卫星互联网“天网”可以应用于海洋立体广域观测、海洋防灾减灾预警、海洋牧场监测感知、海洋矿产资源信息化平台、远洋物流网络、海事网络、能源安全监测、海洋国防建设与公共安全等涉海应用场景,从而更好地支持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及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船联网领域,卫星互联网将以高带宽、低时延低轨通信为牵引,为航运、捕捞、科考等不同需求场景下的船联网,提供全球化、高信息化、智能化的“天网”服务。只要卫星互联网的带宽足够大,能实时传回船上所有数据,未来很可能出现无人驾驶船,遥控一艘船就能出海打渔,在哪里撒网、收网都是自动的。

在海洋通信领域,一直以来都受制于低带宽、高时延、高费用的困局。由于通信信号无法覆盖,海洋渔船一旦入海就很难与陆地进行实时联系,这给部门监管、海上救援甚至远程医疗等,带来了诸多不便。对此低成本、低时延的卫星互联网将是海洋通信破局的关键。

在海洋渔船上装一个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相当于为渔船装了一个“移动WIFI”,作业渔船在大海上,也能实现4G信号覆盖,轻松上网。有了它,渔船作业人员就能通过手机和亲友打电话、微信语音聊天,也可以发送即时视频,让通信变得简单便捷。

在海洋渔政领域,卫星互联网能够为渔船的出行和生产提供更加精确的导航服务,同时也能够实现船舶管理、船员管理、偏航报警、安全救援、运行捕捞等起到提醒预防的功能,这将极大转变海洋渔业的传统生产模式,保证渔业生产更加安全,有利于提升海洋渔业的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及安全运行。

在海洋监测领域,以卫星互联网为核心的“天网”将与岸基、 船基、 海基、 海床基相结合,形成空-天-海一体化监测,提供立体、 连续、 实时、 长期的海洋数据。例如在海洋倾废监管方面,可以通过低轨卫星互联网,实现全程监视监管。

海洋观测卫星

卫星互联网是4G、5G在海上的延伸,是海洋信息化的基础,更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卫星互联网+海洋经济的组合发展中,青岛抢先布局。2020年青岛市政府与BLK中卫汇通达成合作,联合成立中卫汇通天地网络有限公司并落户青岛,推动卫星通信信息网络项目建设,并围绕青岛海洋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卫星互联网在海联网领域的应用,致力于将青岛打造成全国海洋卫星互联网示范标杆城市。

目前,中卫汇通天地网络有限公司已经在远洋船运和船联网领域开拓相关卫星网络服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