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随着通信技术以及移动设备的更新换代,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生活活动的重要媒介。由于地面基站的建设,网络信号似乎“无处不在”,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比如海洋、沙漠、丛林、冰原等人类聚集少的地区,建设基站成本高、使用率低,因此网络信号不稳定甚至不能支持手机上网。

 

建设基站的方式无法满足这些边缘地区经济与生活发展的通信需求,并且在发生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断网、断电使这些地区救援工作的难度陡增,因此,需求一条通信可行之路关乎众多地区的抢险救援与未来发展。

 

那如何建设一张覆盖全球,不受地面环境限制的通信网络?与卫星通信相融合,建设天地一体的通信网络成为5G”升级进化“的方向。

 

 

一、卫星通信如何实现?

 

 

1、通信卫星轨道以及频段划分

 

一提到卫星,大家第一反应是远在天空之上。虽然我们口头上经常把仰头所能看到的外部世界叫做“天空”,但实际上,“天”和“空”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空”指的是地球表面到大气层之内的高度范围,通过气球、飞机、飞艇等航空器可达;而大气层之外的空间,才可以称之为“天”,一般需要通过火箭才可到达。“空”和“天”一般以海拔100千米为界,也被称作“卡门线”。

 

 

通信卫星就是实现”上天“的通信载体,为地球提供通信网络信号。各式各样的通信卫生按照轨道的高低,一般分为低轨、中轨、地球静止轨道和高轨。

 

 

低轨(Low Earth Orbit,LEO):距地面高度低于2000千米的卫星系统。由于低轨道卫星离地球近,路径损耗小,传输时延低,功率较小,绝大多数对地观测卫星、测地卫星、空间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卫星系统都采用近地轨道。在近地轨道发射火箭的难度最低,燃料要求最少,随着发射成本的逐年降低,多个LEO卫星可组成星座实现卫星网络信号的全球覆盖。因此,LEO 系统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卫星互联网技术。

 

中轨(Medium Earth orbit,MEO):距地面高度2000km~35786Km,传输时延一般小于50毫秒,要大于低轨道卫星,但覆盖范围也更大。当轨道高度为10000Km时,每颗卫星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的23.5%,因而只要少量卫星就可以覆盖全球,多为导航用途。

 

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距地面高度35786km,即同步静止轨道。GEO卫星运动的角速度和地球自转相同,因此从地球上看这些卫星是相对静止的。理论上,三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即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因此,通信卫星一般采用地球静止轨道。

 

 

高轨(High Earth Orbits,HEO):距地面高度大于35786km。中轨和高轨以地球同步静止轨道为分界线,它们高度范围是非常宽广的。

 

 

要采用卫星来实现远距离无线通信,频谱资源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容量的需求,卫星通信使用的频段从中频L、S波段到Ku、Ka,再到毫米波一路向上,频率越来越高,带宽也越来越大。

 

 

卫星通信频段和空间轨道资源一样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国际原则是“先登先占”的使用模式。目前低轨卫星的主要通信频段(Ku 和 Ka)已趋于饱和,频轨资源竞争异常激烈。

 

2、卫星通信的架构和终端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

 

卫星系统架构(来源:Starlink)

 

空间段指的是天上的由多颗通信卫星组成的星座,以及卫星之间的通信链路(ISL,Inter-satellite Link,也叫星间链路)。

 

地面段主要包含地球站(也可称作网关)、业务控制、监控管理、时间注入等辅助部分以及地面网络的传输、核心网等网元等。

 

用户段指的是接入卫星的终端,主要包含天线(我们常说的“锅”)、信号处理并提供网络接入能力的设备(如路由器等)、接入网络的终端(手机、电脑等)。

 

农村数字连接中心(来源:Starlink)

 

在无法实现有线网络以及无线网络连接时,通过卫星天线提供网络连接可以实现电脑、笔记本以及手机等不同终端同时上网。如果在野外地区,没有固定卫星天线的安装时,Starlink给出的方案是携带小尺寸的电子相控阵天线和路由器。

 

Starlink 的用户终端(来源:维基百科)

 

 

二、5G和卫星通信的融合

 

 

卫星通信已经提供了全时全地随时上网的可能,那么手机是否能否支持卫星网络,从而走进消费领域呢?

 

今年,华为推出了支持北斗卫星短报文的Mate 50旗舰机,苹果也跟Globalstar(全球星)合作推出了支持卫星求救的iPhone14。这两款产品揭开了卫星通信探索消费领域的序幕。

 

华为Mate 50可以通过北斗卫星给个人定向发送文字、位置、轨迹图等信息,但内容会被审核,只有跟救援相关的信息才能被发送,而且收不到回复。

 

iPhone14可以发布的内容也是预设的求救信号,且自带定位坐标,但不能定向发给个人,消息会统一发送至公立或付费的救援机构,但能收到救援机构的回复。

 

由此可见,目前在消费领域,手机上的卫星通信和地面的4G、5G网络还是两套独立的系统,技术上并没有进行融合,且卫星仅定位于应急通信,这一点跟传统的卫星电话并没有本质的差别。甚至,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华为和苹果的这两款手机连卫星电话都还打不了。

 

那么,我们能否更进一步,让这两套系统融合起来,让卫星直接发送5G信号?

 

今年8月,SpaceX宣布和T-Mobile将达成频谱共享,新一代的Starlink V2卫星将通过1.9GHz来向现网的手机提供服务。Starlink V2卫星对信号接收能力进行了增强,将卫星天线加长到7米,面板增加到25平米,通信性能达到上一代V1的10倍。现网已有的手机能够直连卫星上5G,预计吞吐率可达2~4Mbps,跨出了支持手机通话、较为流畅上网的第一步。

 

不依靠地面基站进行网络传输的网络就是“非地面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简称作NTN。NTN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卫星发射5G信号,直接和用户的手机相连,地面上再架设信关站作为网关,最终连接到5G核心网。

 

 

其中,卫星和用户之间的链路叫做服务链路(Service Link);卫星和信关站之间的链路叫做馈电链路(Feeder Link);卫星之间的链路叫做星间链路(Inter-Satellite Link,ISL)。

 

 

在目前的NTN相关协议中,定义了两种实现架构,分别是“透明载荷”和“可再生载荷”。“透明载荷”,也称作透明转发,实际上把卫星仅当作信号中继的链路,5G基站作为地面网络的一部分部署在信关站的后面。卫星不关注基站发了什么,对信号也不做任何处理,只需实现手机和信关站的流量连接。透明载荷架构可以利用已有卫星,技术上实现起来较为容易,成本也低,但卫星和基站之间的路径长,时延大,不支持星间协作,需部署大量信关站。

 

可再生载荷,又称作基站上星,相当于把5G基站部署在了卫星上。卫星和卫星之间的星间链路就跟地面基站之间的Xn接口一样;卫星和信关站之间的馈电链路,实际就是基站跟核心网之间回传网络的一部分。可再生载荷这种架构必须改造并新发射卫星,技术复杂,成本高。优点是手机和卫星基站之间的时延短,且由于有星间链路的存在,信关站可以少部署一些。

 

 

在这两种架构的基础上,要实现5G NTN,本质上是将卫星通信和地面蜂窝通信进行融合。然而,蜂窝通信协议从2G、3G、4G,再到5G,针对地面网络的场景这么一路演进过来,要和卫星通信相融合的挑战是巨大的,协议上要进行大量的更新。

 

1、高传输时延,GEO卫星的传输时延可达250毫秒以上(针对透明转发卫星),如此高的时延将极大地影响基站和手机间交互的时效性,特别是接入和切换等需要多次信令交互的过程。

 

 

2、多普勒频移,由于非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相对地球高速运动的,这会导致严重的多普勒频移。对于低轨卫星系统,需要处理几十千赫兹甚至兆赫兹级别的多普勒偏移,以及数十微秒的定时漂移。这些对于5G NTN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超大小区半径,地面蜂窝网络小区一般就几百米到几千米,超远覆盖也就到一百多千米,而NTN小区的覆盖范围要大得多,LEO波束可达1000千米,GEO波束可达3500千米。

 

卫星小区中心和边缘的时延差异等将更加明显,对系统定时同步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5G是同步通信系统,因此需要增强同步机制从而避免用户间干扰。

 

 

4、移动性管理,由于非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相对用户是高速运动的,这会导致频繁的小区切换和重选等移动性问题。

 

一方面,在移动性管理决策中,需要将小区的移动状态信息等纳入考量,避免不必要的切换或重选;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利用小区的移动状态信息,进行预先的小区或波束切换,减少信令交互开销。

 

 

5G NTN,正是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融合的产物,是支持手机直连卫星网络最大实现的可能。

 

期望在不久的未来,无论处于世界何时何地,在何等恶劣自然条件之下,手机都能在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与地面蜂窝网络的共同支持下,满足流畅的网络连接与上网应用,实现”永不失联“的高质量网络体验。

 
 
 
 
 
 
 
 
 
 
 
 
 
 
 
 
 
 

 

5G,上天了! 卫星和基站擦出了火花?